摘要:1991年苏联的解体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损失,但是同样的,其解体的原因和过程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供我们查证和借鉴

摘要:1991年苏联的解体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损失,但是同样的,其解体的原因和过程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供我们查证和借鉴,故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何苏联的经济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被击溃。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1.1苏联的公有制

讲到苏联的公有制体系,我们就要首先了解一下何谓公有制,简单点说就是将生产者所产出的生产资料归结给这个国家所有。这里就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有了根本性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是将生产资料或者说是劳动者的产出供给资本家,而非人民。

当然,不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皆是有利有弊的,或者说一个国家选择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所依靠的是何者更能够服从社会的选择,亦或者何者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

那么为什么本文的题目会说苏联的经济被公有制拖垮了呢?很显然,公有制条件下,社会财富与各种资源的所有者皆为国家,所有的个体,无论职位多高,劳动能力多强,皆需要首先向国家负责,而非对自己负责。

在客观实然的环境之中,公有制下的民众从公民转化为了仅可以对国家政府负责的打工者,而这样的状态无疑会导致主观能动性大幅降低。

比如如果个体的工厂倒闭,大多数情况下会申请破产,而后家庭出现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国家所拥有的工厂因为个体的原因倒闭,那么一般来说个体根本不想往自己身上揽责任,就算想承担这些责任,也无法摆脱体制的桎梏。

换而言之,根本无法负担国家利益因为自己受损的情况。这就导致了苏联难以调动个体在社会层面上的主观积极性,从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一败涂地。

1.2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简而言之就是国家政府制定政策来安排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生产条件,也就是一切都依照国家政府所出行的政策来确定该生产什么不该生产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是基于既有现实条件所做的一种规划布置。由于整套经济发展模式都以现实中的客观存在为基础,提前规划完成,所以对新经济模式的前瞻性布局受到严重遏制。

公有制背景之下的计划经济导致苏联的经济体制被国家完全垄断,根本没有新经济模式的诞生空间和发展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苏联的公有制与计划经济模式弊端愈发显现,这意味着它很难凭自身之力跟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

以往将科技成品拿来即用的惯例行为在这次的科技革命之中难以继续应用,主要原因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品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导致苏联更多的只能使用成品而无法对相应的成品进行自我制造和正反馈。

简单点说,以往两次工业革命产物更加倾向于机械实体,对于工业化尚可的苏联来说,最大的工作是翻模制造,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许多都是脱离了实体存在的高科技,无法翻模制造成为了破解的最大难题。

同时因为国际政治的变化,让苏联无法专心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从而使得经济愈发乏力。

如何拖垮苏联的经济

2.1科技革命

谈到苏联经济的解体就不得不说一个根属性因素——科技革命。一般情况下,因为西方国家的历史原因和地缘属性优势,西方国家相对来说会更早地开启科技革命,但是这并不代表苏联在此就毫无优势了。

恰恰相反的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之中,随着科技结果的成品化和市场化,苏联总能通过其庞大的国家体量在较快的速度内赶上西方国家先迈出的那一步,这也是苏联能够通过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实现这种快速的技术层面赶超的原因,是苏联高速发展的宝物之一。

同样的,曾经薄弱的沙皇俄也是借此一跃超越英、法、德等欧洲传统列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国,并在二战后,成长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而在冷战的前期,苏联工业依然高速发展,国力稳步上升,是全球当之无愧的两极之一。

而这,都是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模式下实现的根属性前提。

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之中苏联为何后继无力了呢?因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一二次科技革命并不相同,前两次科技革命更加偏向于一种技术或者说生产力的提高,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并不是。

第三次科技革命更加偏向于一场全民化、社会化的整体知识体系的革命,这就导致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都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可是前文也提到过了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导致了个体的主观性被大幅度压榨,二者相加之下,苏联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之路愈发坎坷,终于被拖垮在了路上。

2.2地缘因素与红色因素

苏联地处北方,除了在欧洲的部分地区,大面积国土都是严寒的地带,这样的地带显而易见并不适合大规模高速发展。

一旦苏联进行私有制体系,那么资本家或者工厂主会优先向国外采购资源,这就会导致苏联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资源供给国的手中。故而对于当时的苏联,与其说公有制是最优选择,不如说是迫不得已。

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这种人民为国家打工的情况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当时的苏联,人民在公有制的条件下为国家打工,但是国家却不能给予民众足够的反馈。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例如国家一种只有100斤木头,那么到底是要做10张床还是20张桌子呢?计划经济并且资源有限之下,苏联无法很好的顾及到每一个个体,同样的,个体也难以做到全心全意为苏联而奋斗。

于是乎,苏联一贯的红色思想就需要贯彻到人民的脑海中,但是随着战争结束,媒体发展微弱的当时,近乎于只能通过口口相传,苏联民众的红色思想淡漠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结果。

一方面国家无法兼顾人民和发展,另一方面人民对于国家的向心力减弱,故而公有制之下苏联的解体就不是可能性而是必然性了。

总结

苏联国土面积广大,并且大多地区处于严寒之中,苏联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只不过可能苏联也没有想到限制和打击会这么迅速,即使是自以为规范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也没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前稳住阵脚。

苏联的解体并非是时代的偶然,恰恰相反,在全民发展军工的情况之下,已经变成了历史的必然。苏联的解体留给了我们许多的借鉴和学习渠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才是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

TAG:苏联,公有制,计划经济,原因